地点
“浙江省绍兴市桐柏山”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居剡寄天和 南宋 · 李易
 押词韵第二部
金庭洞在桐柏山,山高一万八千丈。
中有神仙不死区,郁郁黄云覆其上。
透岩流壑绕四旁,面势参差皆意向。
鸡登天姥有时闻,鹤在沃洲何待放。
彩衣大胜宫锦袍,白发奉亲仍敬养。
异才争出辅清朝,爽气自惊游碧障。
古来无位有重名,吾家谪仙陆鲁望
平生愿到犹不谐,矧复区区走俗状。
桃源康乐旧乡存,路接风烟甘远往。
渡江正谓九华丹,石笋飞泉归指掌。
鸾翔鹄浴传异时,列岫方池闲想像。
剡溪随处可卜居,乘兴扁舟正相访。
季元 宋 · 吴芾
 押词韵第三部
剑池有逸人,过我谈名理。
自谓出嚣尘,知足更知止。
高标拂烟云,雅志在山水。
既作陶渊明,且慕赤松子
我方闻绪馀,固已生欢喜。
正欲叩渊源,独恨未暇耳。
忽云桐柏山,此去甚密迩。
拟一往其间,寻真访遗址。
不久便可还,毕此玄妙旨。
一去寂无音,逢人问行李。
人言不复来,征车已西指。
反把游山屐,去踏长安市
似闻稍留连,尚稽归故里。
未免傍人门,乞怜应忍耻。
纵使得美官,所丧亦多矣。
嗟哉人学仙,如君能有几。
冥鸿合高翔,不谓事乃尔。
徒有懒窝名,却入旋窝里。
始知听空言,未若观素履。
意者天爱君,要君行处是。
虑或成沈迷,败道自此始。
聊复小挠之,欲其全暮齿。
庶发坚固心,永无尘念起。
夜宿金庭洞 南宋 · 高似孙
 押词韵第一部
夙闻桐柏山,下入金庭洞。
五云所出没,千翠相迎送。
川明自烨,夏冷雪犹冻。
沙泉注阳穴,水碧孕阴峒。
天光抱琼室,神力扶栋。
其左斗苍虬,其西翔紫凤。
中穿穴窈复,傍见石阙空。
青烟溜松髓,白水鸣醴瓮。
怪草不知名,珍禽时曳弄。
石蜜吐岩房,琪芳突苔缝。
星君时一游,仙翁亦参从。
或乘玄鹤来,或并青鸾控。
香趋玉女跪,丹走山灵恸。
谷神元不死,玄根在深种。
谁其握性命,于此破昏梦。
世人少知几,何能测天用
访观汉碑至淮渎庙与继上人邓道士大复 明 · 欧大任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桐柏山头客未归,深栖真与世情违。
璧投淮渎龙争避,锡过胎簪鹤并飞。
黄绢共持花水供,白云偏恋薜萝
虎溪一望双林晚,犹笑浮名误息机。
桐柏山书怀 南宋 · 白玉蟾
七言律诗 押萧韵
桐柏山头避俗嚣,篇诗斗酒自逍遥。
九峰野草迷丹灶,三井飞泉喷石桥。
万顷白云蒸绿野,一声黄鹤唳青霄。
人言华顶高高处,东望蓬莱浸海潮
丁千兵忍庵七十寿诗(有序) 明 · 湛若水
忍庵君,丁其姓,翥其名,云汉其字,生于淮南,长于淮南,老于淮南,遂得淮南之精,将得淮南之寿,而忍庵则不是重也。五世同居,屡蒙旌表,又以例授千兵,而忍庵则不是荣也。建学官、脩桥梁、施人材、立义冢,累行高义,饮于乡宾,而忍庵则乐之。今年十月晦日,为七旬华诞之辰,甘泉子作诗寓寿之。
淮水出自桐柏山,黄河沧海汇勾连。
异人义士生其间,不然往往多长年,刘安鸡犬皆成仙。
又闻丁家有高士,令威野鹤相后先。
只今共爨过五世,宅里已表兴让仁。
今年阳月跻古稀,天高海阔闻华筵,高士高义不谢年。
无疆万寿无穷传,我歌寿歌歌寿筵。
桐柏山 清 · 田雯
 押删韵 出处:古欢堂集卷七
蜿蜿蜒蜒桐柏山,别有天地非人间(用昔人语)
胎簪大复名不一,重峦叠嶂垂青鬟。
上有老龙伏其窟,水痕破碎流潺湲。
神禹导淮经此地,胝胼橇檋何时还。
祖逖避家数椽屋,岩花乱落燕支斑。
济胜无具凌绝顶,望之不见心追攀。
琵琶石门拱揖立,唐邓淮蔡排天关。
万本桐柏十围大,参天鄣日苍皮殷。
却思混沌何年植,弥漫涧谷不可删。
杜甫李白屐未到,诗才薄弱吾□颜。
向夕揖山登车去,山禽相送声绵蛮。
淮上 其一 北宋 · 郑獬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桐柏山中草木灵,淮源潏潏绕山鸣。
谁人凿出浑河水,污却长波万丈清。
槎山歌为胡云夫作广西宪史云夫家于德安之槎山累世矣至正十二年秋中台计事回至广陵闻汉上兵后山居亦荡然已慨然思亲而不可归冯太守书槎山二字为赠朝夕展玩姑慰其心因题卷后 元 · 成廷圭
淮水出自桐柏山,东流入海何时还。
胡君引水种林木(一作秫),筑室正在槎山间。
槎山清空白日静,胡君意与云俱閒。
汉东一夕风尘起,云亦高飞几千里。
山间有家不得归,却过扬州淮水
饮之为洗冰雪肠,今我不乐思故乡。
驱车明发渡远道,广海又在天一方。
思亲恨不归来早,梦中祗说槎山好。
他年归隐奉亲欢,白头同向槎山老。
朱穆公天台见怀四韵 清 · 吴麟
 押删韵
远愧遗荣客,深居桐柏山
有时驾鸾鹤,游戏九峰间。
见我题名处,岩花几度斑。
因风发高唱,千里慰离颜(八语一气,风格自高。)
张毅文翰林归淮上因怀孙箨庵学士 清 · 陈廷敬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午亭文编卷十七
黄叶西风落御沟,楚天烟水一扁舟。
云随鸿雁萧萧去,月映清淮渺渺流。
桐柏山中人独往,芙蓉江上梦三秋。
更谁得似苏门子,长啸为君遣四愁。
陈季若上张帅(原收三首,其二、三、六、七、八、九、十,据《永乐大典》卷一五一三八补) 其一 南宋 · 林光朝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一样官仪汉代新,乘时大手与经纶。
东南自古衣冠地,桐柏山淮水春。
山中初度,用子木 其二 明末清初 · 张煌言
七言律诗 押删韵
赋罢初衣往复还,伊人在翠微间。
幸无白璧枌榆价,可有丹名桐柏山
种似麒麟徒掩泪,舞同鸲鹆且开颜。
尊前草论浮云态,回首风烟满汉关。
晚泊淮阳城西知半月前淮水暴涨丈馀今势虽渐减而堤外田禾低者犹成巨浸感赋一律总督漕使张慕莘旧好也余为放归田里之人不欲以姓名投谒窃取少陵舂陵行之例诗成亦不寄张 清初 · 查慎行
五言律诗 押豪韵 出处:生还集
桐柏山南水,横流一丈高。
孤城坚保障,十日减波涛。
饥溺宜兼拯,经营念独劳。
久膺艰钜任,何以沛阴膏。
清口乾隆乙巳 清 · 弘历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十八
清口定志后,廿馀年无事。
下河岁报收,运河亦利济。
陶庄改流远,更鲜倒灌弊。
而何今春旱,淮弱泻湖细。
续闻沙涂梗,漕艘率淤滞。
因思沙奚来,岂非黄漾致。
驰谕问河臣,始言倒灌暨。
因循未早陈,清问敢答伪。
即今淮尚弱,引黄助清势(前因毓奇管干珍等奏清口停淤漕船浅搁意必有黄水倒漾之事因降旨驰询萨载李奉翰始据覆奏六月下旬黄水陡长内漾清口致有停淤因清水势弱现在酌放祥符五瑞二闸引黄入湖以为济运地步等语黄水挟沙而行今引黄入湖岂能留沙而独流清以助湖能保其不淤湖乎)
吁嗟有是乎,此事诚堪异。
讵保弗挟沙,开门揖盗计。
爰命重臣往萨载李奉翰等前此摺内既未奏及黄水倒漾之事直待驰询知不可掩始行奏明亦愚之甚矣清口为南北咽喉关系甚大因传谕大学士阿桂即日前往清口一带会同萨载等亲行察看受病根由为之主持熟筹妥议绘图贴说据实具奏务期经画尽善以资利济),悉心共咨议
必审受病源,方可言调剂。
清口岂寻常,南北咽喉地。
增一南顾忧,宵旰廑弗置。
更思淮渎源,桐柏山禹记。
或致有壅阏,疏浚敕大吏淮水发源桐柏山汇注洪泽湖今湖水不旺或来源势弱以致下游不能畅达因传谕豫抚毕沅详晰查勘淮源及旁挟支流有无淤垫设法酌办俾泉流浚发湖水充足得以助清敌黄至淮渎庙亦令其虔申祭告以冀福佑)
灵祠缺膻芗,虔诚修精祀(叶)
政乖求诸神,平成切惭愧。
谢墉往阅洪湖清口水势伊具摺称误请罪宽之并志是什乾隆丁未 清 · 弘历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三十二
谢墉视学回,因问洪湖势。
乃称湖如盘,不能纳水至去冬谢墉以江苏学政任满回京询以地方情形据奏现在洪泽湖形势如盘不能纳水等语)
前岁浅则诚,去岁潦已溃洪泽湖水前岁因上游河南安徽等省雨泽稀少淮水来源未能畅旺以致湖中存水较少当经谕令毕沅前往桐柏山浚淮源虔诚祈祷且以盈虚消息之理度之恐淮水必有盛涨之时令该督等加意预防昨年七月江淮间大雨清水黄水及运中河果同时并涨以致李家庄等处堤工漫缺并遣大学士阿桂前往同河臣等次第堵闭奏称清口以下直至会黄河口深通畅达高堰志椿现存水一丈一尺五寸即更预筹收蓄俾湖水充裕以备今黄济运之用果如谢墉所言岂三月之内湖水旋有消涸之理)
岂其三月,旋涸湖重匮。
每接河臣章,从未言此事。
或者为欺饰,不可颟顸置。
因即命墉往,共河臣亲视(叶)
兹据墉奏言,源委穷次第(予于诸臣言事兼听并观从不预设成见亦不肯颟顸了事近接河臣章奏从未有言及洪泽复有淤垫之事今李奉翰所奏洪泽湖上游淮水两次报长会归下注高堰志椿长至五尺九寸已将东清坝口门拆宽至三十丈使湖水多出以畅东注之势一摺令谢墉阅看据云湖水淤浅之说前岁得自道员王兆棠今岁二月王兆棠来京仍有此语因虑河臣所奏或有虚饰不可不究其实遂命谢墉前往会同河臣亲加履勘兹据谢墉覆奏会勘洪泽湖水势深至八九丈及十丈不等浅者亦在一二丈之间实无淤垫自知冒昧并请议处是前此谢墉并未身履其地徒以耳食之言率行入告今此事既已明晰伊亦心服其议处原自可宽然非断于事先据实办理其能免无识者之有后议耶)
湖深诚如前,清口流畅遂。
禦黄既有力,运河亦无弊。
自知耳食讹,详陈并请罪。
既已悉河工,原可宽吏议。
听观审政源,明断存心地。
中兴论 其二 中兴论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九
臣窃惟海内涂炭,四十馀载矣。
赤子嗷嗷无告,不可以不拯;
国家凭陵之耻,不可以不雪;
陵寝不可以不还;
舆地不可以不复。
此三尺童子之所共知,曩独畏其强耳。
韩信有言:「能反其道,其强易弱」。
况今虏酋庸懦,政令日弛,舍戎狄鞍马之长,而从事中州浮靡之习,君臣之间,日趋怠惰。
自古夷狄之强,未有四五十年而无变者,稽之天时,揆之人事,当不远矣。
不于此时早为之图,纵有他变,何以乘之!
万一虏人惩创,更立令主;
不然,豪杰并起,业归他姓,则南北之患方始。
又况南渡已久,中原父老日以殂谢,生长于戎,岂知有我!
宋文帝欲取河南故地,魏太武以为「我自生发未燥即知河南是我境土,安得为南朝故地」,故文帝既得而复失之。
河北诸镇,终唐之世以奉贼为忠义,狃于其习而时被其恩,力与上国为敌而不自知其为逆。
过此以往而不能恢复,则中原之民乌知我之为谁!
纵有倍力,功未必半。
以俚俗谕之,父祖质产于人,子孙不能继赎,更数十年,时事一变,皆自陈于官,认为故产,吾安得言质而复取之!
则今日之事,可得而更缓乎!
陛下以神武之资,忧勤侧席,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固已不惑于群议矣。
然犹患人心之不同,天时之未顺,贤者私忧而奸者窃笑,是何也?
不思所以反其道故也。
诚反其道,则政化行,政化行则人心同,人心同则天时顺。
天不远人,人不自反耳。
今宜清中书之务以立大计,重六卿之权以总大纲;
任贤使能以清官曹,尊老慈幼以厚风俗;
进士以列选能之科,革任子以崇荐举之实;
多置台谏以肃朝纲,精择监司清郡邑;
简法以澄其源,崇礼立制以齐其习;
立纲目以节浮费,示先务以斥虚文;
严政条以覈名实,惩吏奸以明赏罚;
时简外郡之卒以充禁旅之数,调度总司之赢以佐军旅之储。
择守令以滋户口,户口繁而财自阜;
将佐以立军政,军政明而兵自强。
大帅以总边陲,委之专而边陲之利自兴;
任文武以分边郡,付之久而边郡之守自固。
右武事以振国家之势,来敢言以作天下之气;
精间谍以得虏人之情,据形势以动中原之心。
不出数月,纪纲自定;
比及两稔,内外自实,人心自同,天时自顺。
有所不往,一往而民自归。
何者?
耳同听而心同服。
有所不动,一动而敌自斗。
何者?
形同趋而势同利。
中兴之功,可蹻足而须也。
夫攻守之道,必有奇变:形之而敌必从,冲之而敌莫救,禁之而敌不敢动,乖之而敌不知所如往。
故我常专而敌常分,敌有穷而我常无穷也。
夫奇变之道,虽本乎人谋,而常因乎地形。
一纵一横,或长或短,缓急之相形,盈虚之相倾,此人谋之所措而奇变之所寓也。
今东西弥亘绵数千里,如长蛇之横道。
地形适等,无所参错,攻守之道,无他奇变。
今朝廷鉴守江之弊,大城两淮,虑非不深也,能保吾城之卒守乎?
故不若为术以乖其所之。
至论进取之道,必先东举齐,西举秦,则大河之南,长淮以北,固吾腹中物。
齐、秦诚天下之两臂也,奈虏人以为天设之险而固守之乎!
故必有批亢捣虚,形格势禁之道。
窃尝观天下之大势矣。
襄汉者,敌人之所缓,今日之所当有事也。
控引京洛,侧睨淮蔡;
包括荆楚,襟带吴蜀。
沃野千里,可耕可守;
地形四通,可左可右。
今诚命一重臣,德望素著、谋谟明审者,镇抚荆襄,辑和军民,开布大信,不争小利,谨择守宰,省刑薄敛,进城要险,大建屯田。
荆楚奇才剑客自昔称雄,徐行召募以实军籍;
民俗剽悍,听于农隙时讲武艺。
襄阳既为重镇,而均、随、信阳及光、黄,一切用艺祖委任边将之法,给以州兵而更使自募,与以州赋而纵其自用,使之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
兵虽少而众建其助,官虽轻而重假其权,列城相援,比邻相和;
养锐以伺,触机而发。
一旦狂虏玩故习常,来犯江淮,则荆襄之帅率诸军进讨,袭有唐邓诸州,见兵于颍蔡之间,示必截其后。
因命诸州转城进筑,如三受降城法,依吴军故城蔡州,使唐邓相距各二百里,并桐柏山以为固。
扬兵捣垒,增陴深堑,招集土豪,千家一堡,兴杂耕之利,为久驻之基。
敌来则婴城固守,出奇制变;
敌去则列城相应,首尾如一。
精间谍,明斥堠,诸军进屯光、黄、安、随、襄、之间,前为诸州之援,后依屯田之利。
朝廷徙都建业,筑行宫于武昌,大驾时一巡幸。
虏知吾意在京洛,则京、洛、陈、许、汝、郑之备当日增,而东西之势分矣;
东西之势分,则齐秦之间可乘矣。
四川之帅亲率大军以待凤翔之虏,别命骁将出祈山以截陇右,偏将由子午以窥长安,金、房、开、达之师入武关以镇三辅,则秦地可谋矣。
山东之归正者往说豪杰,阴为内应,舟师由海道以捣其脊。
彼方支吾奔走,而大军两道并进以揕其胸,则齐地可谋矣。
吾虽示形于邓、上蔡而不再谋进,坐为东西形援,势如猿臂,彼将愈疑吾之有意京洛,特持重以示不进,则京洛之备愈专,而吾必得志于齐秦矣。
抚定齐秦,则京洛将安往哉!
此所谓批亢捣虚,形格势禁之道也。
就使吾未为东西之举,彼必不敢离京洛而轻犯江淮,亦可谓乖其所之也。
又使其合力以压唐蔡,则淮西之师起而禁其东,金、房、开、达之师起而禁其西,变化形敌,多方牵制,而权始在我矣。
荆襄之师,必得纯意于国家而无贪功生事之心者而后付之。
平居无事,则欲开诚布信以攻敌心;
一旦进取,则欲见便择利而止,以禁敌势;
东西之师有功,则欲制驭诸将,持重不进,以分敌形。
此非陆抗羊祜之徒,孰能为之?
夫伐国,大事也。
昔人以为譬拔小儿之齿,必以渐摇撼之,一拔得齿,必且损儿。
今欲竭东南之力,成大举之势,臣恐进取未必得志,得地未必能守。
邂逅不如意,则吾之根本撼矣。
此岂谋国万全之道?
臣故曰:攻守之间,必有奇变。
臣謏人也,何足以明天下之大计!
姑疏愚虑之崖略,曰《中兴论》,唯陛下裁幸!
卢日新 南宋 · 叶适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七一、《水心文集》卷一二
汉东卢日新,资豪举,家故边敌,由是少有当世之志,匹马独出至数千里,所尝经营于桐柏山中,尽天下侠士也,无不知姓名者。
遇其羁愁穷苦,酒酣纵逸。
盖所交结者多,非必尽其类,或坐以得过咎,然不自悔也。
为余言:「七年之间,五过其庐,不一入焉」。
西袤秦、陇,北达淮、泗,于余所据案上,指画其要害,皆隐然可辨,斯可谓之有志矣。
以余所闻,仁者不后家而图国,智者不危身以干君。
子其行也,拜亲于庭,侍食于堂,其安强甘螫之候今何如?
既而与亲戚乡里道旧故契阔,则其壮者已老,其老者往以死矣;
儿子少者或始不见其生,而今不能识矣;
其出处离合之际,故有可思者焉。
然后耕襄、汉之田,读古人之书,求志于义,安命于时,其退有以为仁,其进有以为智,使后有述焉,岂不善哉!
余之识日新未能久而去,去而要余以言,余未能言也。
倪平仲高士归天台 其二 宋 · 林表民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桐柏山高空翠寒,夜深星斗近仙坛。
下宫银瀑三千丈,付与诗人雨后看。
奉旨祀桐柏山 元 · 童仝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桐柏山高插半天,峰峦平处隐神仙。
御香南下三千里,淮水东流几万年。
元鹤夜深和月舞,苍龙春暖抱珠眠。
只今天下如尧舜,辟谷先生学种田。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祀典部